400-880-8370
  1. 首页
  2. 课程
    1. 课程优势
    2. 双优课程
    3. 家长分享
  3. 知识
    1. 家长问答
    2. 能力测评
  4. 门店
  5. 公益
  6. 下载
  7. 注册/登录
下载App
葡萄心Logo

儿童成长热线

400-880-8370

葡萄心App下载
感知的重要性与培养

感知的重要性与培养

我们可以先来个定义:感知是感同身受的前提。

在自闭圈子里,尤其是6岁以上的儿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小孩:外表看起来不错,穿戴整齐还有点小颜值,学业不错,数学、英语都能考高分,甚至大运动和动手能力,也都与正常儿童不相上下。但是你就觉得他哪里不对劲,好像缺少灵魂一样,机械表达、缺少自己的主张。如果深接触,一些常见的问题就会逐一暴露,最为明显的就是不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不能感同身受,你说东、他说西,说出来的东西像背书。

而这种状况就是认知与感受背离,有认知、没感受,导致的。

普通婴幼儿的成长,都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例如花是香的,树叶是绿的,自来水是哗啦哗啦流的,妈妈上班去了我哭了,吃一块饼干好开心呐。感受到了以后,才会形成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因为他感受过自来水的流动,当他看到小溪水也是哗啦哗啦流淌着,他就会联想到以前的感受,类似水的记忆越来越多,终有一天,他就会明白,原来水都是会哗哗流淌的,哗哗流淌的声音就是水的声音。

随着幼儿的成长,抽象思维开始逐渐发展。

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会制止,慢慢地,他就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家长的制止是他在拿别人东西时的最初感受,而这种感受就可以迁移到很多事情上面去,妈妈制止的,不能做。进而形成抽象记忆。

孩子的感知越丰富,孩子就越容易学习新东西,也越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感觉首先就有问题,这些孩子在感官系统(视、听、触、味、嗅)的接收、处理信息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进而影响其本体感知的发育。在感受缺失的情况下,孩子大部分的知识都来自于记忆,这也就会常出现他们的记忆能力一般都较高。而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的能力,导致过度担心,从而就会大量的向孩子灌输,结果就是孩子记忆的神经快速发展,而其他方面的神经发育反而受到抑制,不能得到应有且适合的环境信息刺激,神经之间突出连接很少(普通幼儿的神经彼此连接得密密麻麻,所以他才能对一个事情有多种变通的回应)。神经彼此的连接少,结果就是记住了自来水的声音是哗哗的,小溪水是哗哗的,下水道的水流声,没听过,就不知道也是哗哗的。没教过的就不知道,教过的如果出现一些干扰或变形,也不知道。当然我们说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但毫无疑问,自闭症儿童在感知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我们来谈谈培养孩子感知的原则:

第一原则:放大孩子的感受。

比如看到水里有两个球,一个红色沉在水里,一个绿色浮在水面。可以引着孩子看:“你看到那个红色的球了吗?你看到那个绿色的球了吗?”反复多问几遍(放大孩子的感受),当他有反应,比如说“看到了”,你就接着问,“为什么红色的球在水里“。也要反复多问几次。孩子这时候很可能重复你的话,“为什么?”(重复是因为他回答不上来)。你就说,“红色的沉”,沉字加重语气。结束就不要再说过多的话,留给孩子自己思考体会的空间。

第二个原则:只教1-10分,后面的20-100分要靠孩子自己悟。

一次操作当然远远不够,但后续的操作也要很有技巧才行,如果只是不断重复之前的操作,就又成“教认知”了。就达不到我们让他感知的目标了。

当我们再一次遇到类似情景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什么那个红色的球在水里?”然后等着他说。他说什么都行,哪怕他说“红色的漂亮”都可以,不要纠正,但可以引导。引导不出沉这个字也没关系。我们只是又一次帮助他感知。

然后我们可以泛化到很多事上。遇到与轻、沉有关的,我们就引导孩子自己说出这个字。引导不出,就说明他的感知没到位,我们能做的只有等,还有创造机会让他再次体会什么是沉。切记不要告诉他这个是“沉”,那个是“轻”。不要说出这个字(前提是孩子已经知道沉这个字,但也只是知道,还没有真正与概念结合起来。)

终有那么一天,孩子自己就会感受到原来这样是“沉”呀~

到这一步也不算完。我们要巩固他这个概念。比如用说反话的方式,故意让他拿很重的东西,然后说“这个东西好轻呀~”让孩子自己修正你的话。做到这一步,就意味着孩子脑神经中,关于沉这个概念和语言之间连接起来了,他也才有可能活用“沉”这个词汇。

如果孩子每一个概念都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我就不相信他的脑神经回路得不到修复。

其实,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自闭症的孩子重新生长一遍,路径就是普通孩子的成长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康复的可能。

也就是只有自己经历过、感受过,才有可能同理别人。自己磕破过膝盖,看见小朋友跌倒了,才有可能感受到别人很疼,自己被声音吵醒过,才有可能在爸爸睡觉的时候,关小音乐声。

所谓同理心,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情感体现。作为一个人,首先需要关内,之后关外,才会表现出同理心。关内是指观察自己,感受自己,分析自己;关外则是指观察外界,感受外界、分析外界。这两种能力都需要累积相当的经验,才能逐渐稳定,进而同理他人。

而经验则是通过很多次的经历,总结出的自己独有的感受,是所有过往同类事情的点滴体会,累积形成的,因而每个人的经验值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关于一件事的经验值越深,他对一个事情的处理速度会越快,对一个事情的细腻感受会越多。

对孩子而言,最初级的同理心,至少要3岁以后才会逐渐发展起来。同情心的出现更晚,要到7、8岁。

1、2岁的孩子更多的是发展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关内阶段。你会看到刚会走路的孩子,非常爱走,虽然走得笨拙,走得不稳,看他只要有机会就会到处走。因为通过走,他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大了。刚学会说拜拜的孩子,你让他说他就说,有时还会主动说,因为他发现他一说这个词,大人就有反应。孩子的这些感受,就会形成他的永久记忆。当他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大脑就会调配永久记忆,与当下收集回来的信息结合,形成新的感受,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永久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情况经历得越来越多,孩子的此类感受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感受越来越丰富,他对于类似情景就越会应付自如,也才可能开始同理别人。只有从感知觉的培养出发,从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深入,才有可能最终收获同理他人的能力。

找到相关文章 206 篇

热门推荐

  1. 课程优势
  2. 双优课程
  3. 家长分享
  4. 家长问答
  5. 能力测评
  6. 门店
  7. 公益
  8. App下载

欢迎登陆

获取登录码

未注册葡萄心账号的手机号,登录时将自动注册

首页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