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孩子,发现孩子
如何发现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对孩子的核心能力做一个判断,而不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或从外在表现看到的异样行为,来判断孩子有无问题。
如何发现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对孩子的核心能力做一个判断,而不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或从外在表现看到的异样行为,来判断孩子有无问题。所谓异样是指由于角度和身份不同而加重对问题的放大,例如家长会以父母的角色去表达他看到的孩子的问题,老师也有老师在意的方向。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家长在和我们描述孩子的情况时,会说“在家里他是什么什么样子,在学校是怎么怎么样的,我真是愁死了,可怎么办呀?”,在妈妈的表达中,我们可以听出两部分内容,在家里的部分是妈妈在意的,在学校是老师反应出来的,而无论哪种表达都只是在片面的放大孩子不好的部分,忽略孩子本身。
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导致了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通常以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原因和行为的出现是否由于孩子本质有所缺失而导致,如果本质上没有缺失,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孩子的问题了。所谓问题,是指在很严重的情况下才称之为问题。
在某些状态当中,或者说是在各项能力都正常的情况下,但是由于各项能力发展的情况不同,存在的尺度不同,导致搭配出来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对这种反应现象不能叫问题,而要去寻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每次吃饭的时候,天天都不能独立的完全自主性的把饭吃完。呈现的状态就是眼睛不离电视,有一口没一口的往嘴里放食物,吃几下后,就开始往妈妈身上试探性的倚靠着,然后转变为开始上手摸、抓妈妈。妈妈的回应方式是一边推一边阻挡,两个人拉扯着,孩子却显得很开心,而妈妈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最后向孩子表达“吃饭”,长此以往。
天天所呈现出的吃饭状态确实让我们有些疑问,但仔细分析就知道这是一种依恋的表达,是2.5岁-4岁情感发展阶段的小朋友都存在的。表达的复杂程度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能力状态,当然这和父母给予的引导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每当孩子用一种他们特有的方式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时,你所回应的方式与频次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有效方式,带着这种有效模式加深了他们思维中的认同,并且分门别类归档“这个方式和妈妈可以、和爸爸行不通”,然后就专找妈妈。
我们总是非常在意孩子那些奇怪的言行,而不去赞扬嘉许孩子那些很棒的表现,这或许也和我们的文化背景相关,认为就该这样做。从而忽略了看到他是个孩子,他所需要的认同与关注是成人的两倍之多,为此他们如何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这份关注呢?
在合理的情况下,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并及时去认可与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需要,并使得他把精力放到更合理的事物上去,带动能力积极向上的发展。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被称之为“问题儿童“呢?在孩子某些行为已经达到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思考核心能力是否被伤害了。
同样是这一个吃饭的例子,如果孩子吃饭吃着好好的,突然对电视中的画面、声音产生了较大的情绪反应,不能继续吃饭也不能继续看电视,或是吃饭的过程中无意发现吃到了口感有别之前体验的食物,立刻从嘴巴里吐出来等,这些都说明孩子过往的经验中有一些负面的体验,而影响了现在状态的良性发展。
陪伴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是需要在良好的情绪下才能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而我们首先要学会接纳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他们是一个孩子,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与意义,需要智慧的你我帮助孩子发现他,而不是紧紧抓住这个行为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