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去实践!
孩子通过不断实践的机会去一步步提升并掌握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作为孩子的陪伴者,我们需要尽量去改变自己,减少自己的欲望,放宽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多给孩子去尝试、去探索的机会。
一个人需要有机会去实践才可以有经历,正如我们在培训中和家长讲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在陪伴中需要我们调整什么来配合孩子的能力发展从而对孩子的能力提升的起到更好的帮助。只有父母自己去实践过之后才能把理论结合起来生成自己的经验,经历多了产生的经验也会增多,形成自己的经验值后会作为父母陪伴孩子成长中有利的资本。
具有追求完美型人格的父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多为讲求一步到位,正因如此经常会剥夺孩子实践的机会,因为父母头脑中的预期、计划和安排都会习惯性的以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比如,知道孩子自己吃饭会弄得到处都是就代表还不能自己吃饭,孩子走路会摔跤就要提前避免或抱着走。一切事物的尽善尽美其实都是在满足我们自己的完美感受,同时也表明对于结果有高标准要求。
孩子到了该学习走路的年龄哪有不摔跤的,高标准的父母会一方面做好一切保护不让孩子摔跤,一方面希望孩子尽快学会走路,既怕孩子摔倒又要求孩子能在该学会走路的阶段会走路,试想一下哪里会有既可以做到不摔跤又能快速学会走路的好办法?这两件事情之间本身就是矛盾的,刻意的追求没有体验的结果必然会让人产生纠结。再比如孩子吃饭也是一样的,喂饭的过程似乎可以为父母减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衣服、餐桌面可以继续保持干净,可是孩子没有经历这些实践又如何做到学会自己吃饭呢?
我们今天一切本能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过往的经历中一步步完善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我们对于孩子的标准也只能从孩子自身能力发展的角度去定义,孩子的任务是通过不断实践的机会去一步步提升并掌握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作为孩子的陪伴者,我们需要尽量去改变自己,减少自己的欲望,放宽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多给孩子去尝试、去探索的机会。
在任何陪伴或操作中我们都要始终记住以孩子自身的能力发展为主,把孩子的生活还给他自己,我们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一旁观察孩子、引导孩子、陪伴孩子,一切都是为了抓住最好的时机给予孩子当下最适合他的陪伴或引导方式,不剥夺孩子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尽早修复自己的能力,回归主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