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活动中的“打破”
孩子和成年人都是在不断的建立和打破,再建立再打破的过程中前行~只有打破旧的,新的才会出来。
乍听“打破”这个词,不知道大家什么想法?也许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的可能是把花瓶扔在地上,打破了,类似于这种打破~但是我们陪伴中经常提到的打破,并非是字面上理解的破坏的含义~更多地倾向于孩子主动思维的重组~
举一个例子来说,孩子跟妈妈做了很长时间的活动,还没等妈妈坐好,他自己就搬来小板凳,看也不看妈妈,自己轻车熟路地开始了活动~这是一个好现象,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和掌控性提高了,但是他忽视了对环境的合理匹配,所以,这里要打破他的预期,当小家伙坐好,得到他的关注后,提前告诉他活动的规则,等待他的自我调整,直到他坐好了,表示可以开始活动了,如果等待后他没有调整的意识,就需要介入了,比如收走桌面上或者他手里的东西~如此,让他的主动思维慢下来,更多地去解读环境需要他做什么。
当小家伙调整好了,要开始活动了,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嘴里嘟囔着以前做活动时妈妈说的话,这时候就可以拍拍他,打破他看似自言自语的习惯,将他的精力拉回来,更多地放在活动中。
如果活动中,小家伙遇到了困难,开始了习惯性地等待着我们去告诉他答案,无论是他哭也好,闹也罢,千万不要回应他,打破他这种依赖性的思维习惯,否则,就会加强他的依赖性思维。
所以,打破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贬义词,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同的含义。
其实,我们的这种陪伴的方式,又何尝不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打破呢?也许一开始不为大众所接受,但是只有参与进来的人,才会发现、体会更深。
孩子和成年人都是在不断的建立和打破,再建立再打破的过程中前行~只有打破旧的,新的才会出来。